
对于许多帕金森病患者而言,除了广为人知的手部震颤泸深策略,行走时突然出现的“冻结步态”是另一大困扰。患者意识清晰,却感觉双脚如同被粘在地上,寸步难行,这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,也极大增加了跌倒风险。
近日,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团队为一位深受“冻结步态”困扰的七旬患者江奶奶(化名),成功实施了8触点双靶点脑深部电刺激(DBS)手术。该技术旨在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复杂帕金森病患者,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。
七旬帕金森患者出现“冻结步态”
江奶奶罹患帕金森病四年,自去年6月起开始出现明显的“冻结步态”,甚至在转弯或起步时因动作停滞而跌倒,导致右前臂骨折。
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蒙燕表示泸深策略,病程超过8年的帕金森患者中,约九成会受到“冻结步态”影响。受此影响跌倒后,患者发生骨折的概率高达35%,是普通老年人的3.2倍,严重威胁生命安全。
在寻求治疗的过程中,江奶奶面临着典型的药物疗效波动困境:药效仅能维持3~4个小时,药效减退时步态“冻结”加重,而药效高峰时又出现不受控制的异动。这种“剂末现象”与“剂峰异动”的交替,使得单纯依靠药物调整难以取得理想效果。
选定“双靶点、八触点”方案
2025年9月,江奶奶入住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。经过全面的左旋多巴冲击试验、高场磁共振(MRI)及智能量表评估,医院帕金森病神经内外科多学科团队(MDT)进行了深入讨论。评估显示,江奶奶的症状对药物反应不佳,团队最终决定为她实施8触点双靶点DBS手术。
李蒙燕主任解释道,传统的脑深部电刺激术常以丘脑底核(STN)为刺激靶点,主要改善震颤和僵直,但对于部分患者的“冻结步态”效果有限。本次采用的8触点双靶点电极泸深策略,其设计能同时覆盖丘脑底核(STN)和对改善步态障碍有重要作用的白质网状部(SNr)。
“这好比一把更精密的钥匙,可以同时作用于两把不同的‘锁’。”李蒙燕比喻说,“通过对不同靶点施以高频和低频的差异化刺激,理论上能为控制‘抖、僵、冻’等复杂症状提供更个体化的调控方案。”
脑内的“毫米级绣花”
2025年10月3日,手术在精确的立体定向仪引导下进行。这是一场对精度要求极高的“脑内绣花”。
术后影像验证,电极植入位置达到预期目标。术后约一个月,医院为江奶奶启动了脑起搏器。开机后,其步态障碍现象得到初步改善。报道称,后续仍需通过精细的参数调整,为患者寻找最佳刺激方案。
李蒙燕主任介绍,双靶点刺激是当前国际帕金森病治疗的研究方向之一,近年来,国内多家医院也陆续开展此类手术,包括青岛、云浮等地都有成功案例。但该技术适用于特定患者,需经严格评估。
“接下来,团队将继续通过精细的参数调整,为江奶奶量身定制最佳方案。”李蒙燕说,团队将持续关注和应用国际前沿技术,为帕金森、特发性震颤等运动障碍病患者带来更精准、更个性化的诊疗方案。
采写:南都N视频记者 杨丽云 通讯员 吴丽婷 魏星泸深策略
纯旭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